健身痛苦,是因为健身手环监视你太久了|GymSquare
被健身手环监视,可能不会快乐。
作者/梅花
编辑/GymSquare编辑部
每晚看一眼微信运动步数,是多数人的睡前任务。这些步数心率、睡眠状态、饮食摄入,更多由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来侦测记录。
但在运动手环的24小时监控下,健身却可能是痛苦的。
被证明的现象有,数据压力抑制健身动力,并没有帮助有效增肌减脂,而显示屏上数字增减导致的焦虑,正在替代多巴胺分泌后的运动快感。
记步数、测心率的本质,是一种「自我量化」,如何利用这种「量化」并不简单。
具体来看,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匹茨堡大学的相关实验表明,借助健身手环等监控热量摄于、运动步数,减重效果并不如传统运动健身。
同时,更具体的卡路里、心率,让健身也变成了追逐数据的游戏,直观的数字将更容易带来极端的健身上瘾,更有甚者,会觉得不戴追踪设备的健身,没有意义,因为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。
而在健身体验上,尽管会有根据个人体重、年龄等进行相关计算,照顾到的依旧是平均水平,受制于技术发展,具体的个人特征,并没有被纳入。
也就是说,与年龄、身高、体重相仿的朋友一起上一节单车课,更强的体能、更久的经验会带来不同的表现,而这些因素没有被设备考虑进去。
关于体验上的另外一点在于,目标明确后,可能会更少关注过程中的感受。为达到骑行10公里的目的而进行的公路自行车,可能就会更多关注仪表盘上的数据,而忽略了骑行过程中姿势的正误,以及沿途的风景。
从未来趋势看,跑步中的配速、有氧中的燃脂心率,这些量化数据是机器的语言,客观冷静的数字分析,或许是能够促进更高效的健身的。
比如说,明确的数字,让运动健身对于新手而言不再是一门学问,不需要了解太多复杂的理论,朝着那个目标去跑跳蹦就足够了。
而且,不同的训练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数据,更像是一场人类自身运动的DIY实验,也会激发更多的运动趣味。
有着激发运动的潜力,但也存在健身效果与体验上的不足,健身追踪设备更好的发展,需要人们更清醒的认识——这只是技术。个人不该被技术牵着走,量化不可走向极端,标准化下也要考虑个体差异。
记步数、测心率的本质
是「自我量化」
每晚看一眼微信运动步数,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睡前日常。
健身追踪,正以诸如运动手环、智能服装等方式逐步浸透到人们的健身生活中。
然而,这个时髦的技术,不过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,就已逐步显现的自我追踪的分支。
最简单的自我追踪,其实就是日记,以卢梭的《忏悔录》为例,把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记录下来,方式靠的是自省与社会认知领域上的逻辑推理能力。
随后,机器化代替手工劳动的高效率,也让人们看到了作为机器的语言——数字——的魅力。于是,数字与自我追踪结合,通过数字进行自我记录,健身追踪开始萌芽。
通过数字了解自我,将运动步数、心率、深度睡眠时间等一一录入设备,在个人与设备之间建立起类似电子表格的关系。
简单来说,自我追踪的形式从Word转化为了Excel形式,不再局限于感性文字,更理性的数据拓展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。健身追踪,本质就是借助数据进行自我量化。
从未来趋势看,量化作为机器的语言,是客观冷静的数字分析,或许是能够促进更高效的健身的。
比方说,明确的数字,让运动健身对于新手而言不再是一门学问,不需要了解太多复杂的理论,朝着那个目标去跑跳蹦就足够了。
而且,不同的训练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数据,更像是一场人类自身运动的DIY实验,也会激发更多的运动趣味。看着卧推和硬拉带来的相同或不同数字结果,可能会引起「哦,原来是这样」的恍然大悟,或是觉得有趣的莞尔一笑。
借助设备,在运动环境中,实现更精准地对自我身体机能的认识,推动「更高更快更强」的实现。健身追踪,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部分,也正以这样的方式扩展着我们的身体边界。
然而,几乎人手一个手环的全民健身背景下,又有多少设备正在为这些想运动,以及正在运动中的人,提供更好的健身效果与体验,却也是有待商榷的。
戴上健身手环,
但别被二进制掌控
-END-
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标星🌟
在文末右下角点击「在看」
精练
GymSquare
与精益练习者,建设自由健身广场
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,
回复「开场」